茶來搖頭,飯來閉口,遇到什麼事情就是想唱反調,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孩子正經歷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對很多新手父母而言,也是育兒路上的第一道難關。
麻煩的是,叛逆期的2歲小朋友面對爸媽問他們「為什麼要」、「為什麼不要」的時候,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回答。究竟他們是故意跟爸媽唱反調,還是另有原因呢?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會介紹幼兒叛逆期的成因,並提供讓親子溝通更順暢的幾個小方法!
新手爸媽不孤單
叛逆期從1歲多會說話開始,到2歲、3歲左右達到巔峰。而且有6成以上的爸媽,都感受到小朋友在這個時期的明顯變化。這是希望大家先理解,不是只有自己家的小孩不聽話,而是一半以上的新手爸媽,都遇到過相同的困難。
叛逆期不只讓台灣爸媽傷腦筋,在歐美也有「Trouble 2」、「Terrible 3」的說法,日本則把他們叫做「魔之兩歲兒」。想必聽到這些的父母親心情應該很複雜,不喜歡自己的小朋友被貼上奇怪的標籤,但在內心深處又忍不住點頭贊同吧?
說NO是探索世界的方法
1歲到3歲左右是「形成自我意識」最重要的時期,還在牙牙學語的小朋友,在這個年紀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就是練習用簡單的「YES」和「NO」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叛逆期讓人頭痛不已的「不要不要」,我們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種「成長的副作用」。
在叛逆期的小朋友眼中,「說不」這個選項充滿了神秘的魅力。尤其當發現自己拒絕爸媽時,周邊的人往往會出現更有趣的反應,這對於充滿好奇心的小朋友而言,簡直就跟發現新大陸一樣新奇,也藉此探索社會的規範。
也因為這樣,叛逆期的「不要不要」其實還帶有一種冒險精神,像西部拓荒的牛仔那樣騎馬疾馳,一直要到碰到牆壁,惹大人生氣的時候才願意乖乖折返。當然了,對於不斷被試探底線的爸媽來說,很容易就感到強烈的挫折和憤怒,要有很深的修養才能忍住不發火。
纖細敏感的叛逆期
同樣叫做叛逆期,我們對小嬰兒時期的事情不會有印象,可是一定記得國、高中時自己曾經面臨過的青春期矛盾。身體快速成長了,心靈跟大腦卻還不夠成熟;明明有各種複雜的情緒,卻不太會用言語表達;既想被當成獨立的大人對待,但還是不自覺的依賴著父母親。
想想自己過去的經歷,再看看眼前的小朋友,其實他們可以比喻成一種「幼兒版的青少年(?)」。爸媽或許難以察覺,不過處於叛逆期的2歲幼兒,其實跟青少年的心理狀態有很多相似之處喔。
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一方面想繼續保有撒嬌的特權,一方面又想脫離爸媽掌控,自己去探索周遭的新世界;而且因為詞彙量不夠,連「喜歡、討厭」都沒辦法很好的表達,所以小朋友就把各種複雜又糾結的情緒,通通融合在「不要不要」這個魔法詞彙裡面。
叛逆期的2歲小朋友,雖然常常被形容成小怪獸、小惡魔,但他們其實比想像中還要纖細敏感,大人無心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都有可能顛覆他們的世界。應付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很不輕鬆,但正是在這個重要的成長時期,才更需要媽媽爸爸們的陪伴與包容喔。
說不的壞習慣,先從大人改起
有的爸媽會無意識把「不要摸!」「不要吵!」掛在嘴邊,遇到狀況習慣第一時間就用禁止句來命令孩子。這會讓小朋友誤以為「不要」這句話很萬用,所以就把它給模仿走了。
如果希望孩子不要模仿,那爸媽自己就要先戒掉「不要不要」的口頭禪。平常試著多用肯定句給予明確的指示,並且在進入特定的場合之前,就讓小朋友事先知道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而非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被爸媽嘮叨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
這邊假設一個情境,是第一次帶小朋友去逛美術館的時候。在美術館門口,為了不要讓他們在裡面調皮搗蛋,我們最直覺的講法就是發出警告:
「等一下在裡面不可以亂吵亂叫,手也不要亂摸喔!」
這個時候,爸媽不妨多花幾秒修飾一下句子,盡量減少否定的用語,用明確具體的指示來取代一味的禁止令。例如你可以這樣說:
「等一下在裡面講話小小聲,牽媽媽的手一起走喔!」
當然啦,如果跟孩子講「小小聲」他們就會聽的話,當父母的也不用那麼辛苦了……。這裡的意思不是使用肯定句就一定會讓小朋友聽話,而是像維他命一樣,就算在當下看不出效果,長久下來還是會有比較好的影響。
用選項取代命令
某天,一位保險推銷員來按你們家的門鈴,並介紹了A與B兩種方案。方案內容有點複雜,你花了一些時間才理解,看來A方案的價格是天文數字,保障疑似還不錯;B方案則是便宜到讓人嚇一跳,但光看內容就知道沒有派上用場的一天。
這個狀況下,你會怎麼選擇呢?選有用的A方案?選便宜的B方案?可別上當了,如果你是夠精明的媽媽,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兩個都不選」,然後拿掃把將保險推銷員轟出家門。
同樣的道理,讓小朋友聽話的訣竅,就是像推銷員一樣,丟兩個選項出來,給予有限的選擇自由。這樣不但可以減少讓人反感的命令語氣,同時也可以轉移注意力,讓孩子集中在比較差別上,當小朋友開始猶豫A、B方案哪個比較好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掉入我們設下的陷阱了。
- A方案:「你要繼續吃飯嗎?」
- B方案:「你不吃了,我要把飯收起來嗎?」
拋出二選一的選項時,重點是要講得簡單明瞭,而且做了決定後就不能心軟反悔。在典型的「不要不要餐桌上」,孩子「自己選擇不吃飯」就是建立主體性很重要的一,必須讓孩子意識到選擇的重量,也就是自己每一次做出的決定,真的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當然了,不管小朋友選擇吃還是不吃,遇到哭鬧耍賴的可能性都很高。這時最合適的方式就只有冷處理了,過一下子再過來問孩子同樣的問題,並用溫和的語氣,強調這是最後一次機會。
把握4R原則,和孩子良好溝通
親子溝通有所謂的「4R理論」,指的是:相關(Related)、尊重(Respectful)、合理(Reasonable)、事前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我們在讓孩子二選一的時候,如果問了不符合這些原則的問題,也只是變相威脅,得到反效果而已。以下就是一些負面的例子:
「你要吃飯,還是我叫爸爸來?」
=>前後兩件事不相關,沒有邏輯關係
「你要吃飯,還是打屁股?」
=>問題不成立,而且不尊重小朋友
「你要現在吃飯,還是以後晚餐都餓肚子?」
=>不合理,後面的選項根本不可能發生
不說話,直接把飯收起來
=>沒有事前告知後果,只會讓小朋友無所適從
17歲的叛逆期是如此,2歲的叛逆期也一樣。要維持親子良好的溝通,就必須把孩子當成一位小大人平等對待。當我們平等的對待一個人,不僅會尊重對方的選擇權,同時也會無視他的某些缺點跟行為,不會去強制約束對方。
眼前的小朋友只有2歲,連話都還說不清楚。然而,爸媽在這時就必須警覺到,孩子的自我人格已經萌芽,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表示無論我們用盡各種方法,也都無法完全控制孩子的行為了。
最後
孩子從1歲的天真無邪,突然變得處處唱反調、不聽話,讓新手爸媽們容易不知所措。今天介紹了與叛逆期小朋友溝通的幾個小技巧,叛逆期孩子是重要的成長階段,如果希望小朋友長成懂事的大人,父母也別忘了時時保持耐心,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個體,用理性尊重的方式對待他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