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人群中就會覺得害怕不適,或是不善於交際,與人來往總是緊張不安嗎?有這類症狀的你,也許患有所謂的「社交恐懼症」。這個精神疾病最初在1985年被發現,當時被認為是忽略性焦慮失協症,經過了14年後才被人正視。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社交恐懼症是什麼?
有哪些病徵呢?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在面對陌生場合或是人多的社交場合下會產生極度不安及緊張感,嚴重一點的症狀甚至會出現身心都感到不適的狀況,最後只會想待在家裡哪裡都不想去,屬於想脫離人際關係的一種精神疾病。

除此之外,也會出現自卑、抑鬱的情況,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外界的關注,深怕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困擾,或是覺得自己不被他人喜愛,進而築起高牆,不與任何人接觸。

容易讓社交恐懼症患者感到強烈不安及不適的情形如下:

‧與不熟的人或初次見面的人說話
‧在人前發表感言或演講
‧與地位崇高的人進行面談
‧公眾場合通電話
‧從事服務業類型的工作
‧公開書寫文章
‧在眾人面前用餐
‧參加聚餐或是集會

社交恐懼症的類型

雖說統稱作社交恐懼症,不過根據恐懼的對象及容易緊張的場合,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兩種類型:

一般社交恐懼症/廣泛社交恐懼症

一般社交恐懼症顧名思義,對於各種需要與人互動,或是舉凡各種社交場合,都會感到焦慮不安。也因為恐懼的對象較為廣泛,因此又稱作「廣泛社交恐懼症」。

這類患者通常會避免進出公共場所,且對於外在環境的警覺性較高,與人一起時甚至不敢開口說話,或是參與聚會時遲遲不敢進門等。

特定性社交恐懼症

特定的公開狀況或是社交場合下才會引發焦慮及恐慌的患者。例如:上台演講、唱歌、表演等,需要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時,曾經有類似忘詞或是沒有感動到觀眾這類尷尬的經驗,內心不願再次受傷因而感到恐懼害怕,就會慣性迴避這種場合。相較於一般社交恐懼症,對於特定的場合或情況,會感到恐懼不安的症狀,我們稱作「特定性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有哪些症狀

社交恐懼症除了心理層面的不安之外,也會出現身體層面的變化:

心理層面

各種在公眾場合引起他人注意的行為,都會使患者感到極度不安及恐懼、緊張、手足無措、焦慮等。長久累積下來,就會開始逃避他人,或是排斥團體活動及人群,甚至對健康也造成影響。

身體層面

藉由情緒的起伏,患者也會開始出現心跳加速、汗流不止、呼吸急促、四肢僵硬、頻尿、腸胃不適、頭痛、噁心想吐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有併發憂鬱症及恐慌症的危險性。

而且根據調查顯示,在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中,考慮傷害自己的比率,竟然比憂鬱症患者還高,因此如果身邊人患有社交恐懼症,請以關心取代冷嘲熱諷,有需要請尋求專業心理醫師的協助,愛惜生命。

如何診斷社交恐懼症


這邊提供一個簡單的自我測量表,請參考以下20種症狀,判斷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懼症:

1. 在人多的地方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有所交集
2. 覺得在別人面前書寫文章很困擾
3. 與人對上眼就會緊張到不行
4. 只要被指出問題就會感到被否定,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
5. 與人碰面或約會就會覺得很辛苦很累
6. 會很注意對方的表情變化到神經質的地步
7. 不想被人看不起的心態會特別強烈
8. 比起口語表達,文章抒發比較拿手
9. 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10. 覺得自己特別人的沒用
11. 覺得在眾人面前唱歌是一件困擾的事情
12. 覺得在眾人面前講話會容易發不出聲音,微微顫抖
13. 會很擔心自己的口臭或是體臭被他人聞到帶來困擾
14. 覺得自己的視線會讓人感到不悅
15. 總是有一種被所有人孤立的感覺
16. 跟初次見面的人說話時會迴避目光
17. 跟異性視線對上時會覺得害怕
18. 非常容易害羞
19. 無法容忍自己做事不完美
20. 只要一到公共場合就會容易全身僵硬

診斷結果

符合0~4點的人

基本上沒有社交恐懼症的疑慮,只要是人在人多的場合中多少都還是會有些緊張擔心的狀況。只要不是過度的被質疑的情況都不會極端的去解讀他人想法。

符合5~10點的人

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症的狀況,特別是單獨一人的時候,會容易過度在意他人目光及想法。

符合11點以上的人

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的狀況,別人怎麼表現其實自己並不太在意,但當輪到自己表現時就會特別在意他人想法,而且會給予自己很低的評價並且覺得大家也是認為自己表現很差,如果不斷持續這樣的負面想法,社交恐懼症就會越來越嚴重喔。

以上都只是簡單的測試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懼症的可能,也可以順便確認你的自我評價以及平常對他人的感覺。如果覺得自己有患上社交恐懼症的狀況,建議諮詢專業顧問或是去精神科就診,提早正視自己的心理疾病越容易治癒。

社交恐懼症的成因


通常發生心理障礙的初期大多都是在人前有出醜失敗的經驗,造成心理陰影導致不想在人前表現。造成社交恐懼症的原因並沒有明確的醫學說法,但是根據研究調查顯示,大約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腦內血清素失衡

血清素有安定精神的作用,因此當大腦的血清素和多巴胺不足、失去平衡的狀況就會造成某些異常,進而引起焦慮不安。除此之外,腦內的杏仁體過度活躍也會導致情緒波動。

童年陰影

患者曾經有過在人前丟臉或是公共場合做出令人尷尬的舉動,造成陰影導致病發。這類患者大都有自尊心較高的傾向,因此無法認同自己失敗,而且容易害羞退縮。除了過去的黑歷史之外,有些是父母長期施加壓力,或是成長過程不受到肯定等等,都有可能是造成社交恐懼症的誘因。

家族遺傳

少數的案例是跟遺傳基因有關的說法,但仍待研究觀察。

社交恐懼症的好發年齡與族群

社交恐懼症的發病機率約為3~13%左右,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患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族群:

幼兒

開始上學的幼兒,可能會因為害怕與父母分開而出現「分離焦躁」的症狀,或是覺得被其他小朋友嘲笑,進而出現「被害妄想」。雖然這類情況都屬於輕微的社交恐懼症,但在初期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改善,可能會造成心理陰影,以致長大後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小朋友的情緒以及心理狀況,以免在孩子心中刻下傷痛,甚至罹患心理疾病而不自知哦。

青少年

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都處於極度敏感的狀態,因此也是社交恐懼症的好發族群之一。可不要將孩子的情緒不穩通通歸咎到叛逆期上,適時的關心孩童並與其溝通才是上策。

30歲~40歲的成年人

隨著社會經驗的累積,心理層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管理階層的人,因為需要在人前發表意見與命令的機會較多,因此也同樣屬於社交恐懼症的好發族群之一。

總結

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或是在眾人面前緊張出醜的經驗,也有些人本來就是比較不擅長與人相處屬於較慢熱型的人,但這些都不算是社交恐懼症。也正因為如此,大多患上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往往不會發現自己心理上已經生病了而不去就診,漸漸病情惡化就有可能走上絕路。如果身邊有朋友或是自己正在困擾著自己是否已經患上了社交恐懼症,建議一定要去諮詢專業人士、醫師的意見,希望每個患病的人都能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恢復成那個開心健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