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7%,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14%,轉為高齡社會;預計在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突破20%,每5個人就有1個人為高齡人口

面對這樣的轉變,銀髮族的健康問題成了大家關心的重點,其中,被稱為老年失能殺手的「肌少症」,在65歲以上的長者之間,盛行率約為3.9~7.3%,受到不少關注。這次,小編就要為大家介紹肌少症是什麼、有哪些種類、原因、症狀,最後還會附上肌少症的檢測方法,為了家中長輩、未來的自己著想,一起來了解肌少症吧!

除了肌少症,這些疾病也是銀髮族不得不注意的:
到底是失智,還是健忘?失智症(老年癡呆)的症狀與原因介紹,並非只有記憶力低下才要小心!
骨質疏鬆症的危機潛伏在你我周圍,介紹給你罹患原因、哪些人是高危險族群!

什麼是肌少症?肌少症定義介紹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肌少症」吧!肌少症全名為「肌肉減少症」,最早在1989年由Irwin Rosenberg教授提出肌少症(Sarcopenia)的概念,sarx和penia在希臘語分別為肉、流失的意思,以此代表肌肉量流失的現象,然而並非確切的定義。

直至2010年,才由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提出了肌少症的定義:「漸進性的肌肉質量減少及肌肉功能(肌力及生理活動)降低,可能提高疾病發生率、生活品質降低、甚至死亡的症候群。

肌少症的種類與原因


肌少症分為原發性肌少症次發性肌少症,原發性肌少症是因年紀增長所引起,無其他原因;而導致次發性肌少症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3種:

活動量低下

長期臥床或是不外出、不運動,肌肉少動就容易萎縮。另外,處於無重力狀態下,肌肉也會逐漸流失,因此不少太空人也有肌少症的困擾。

營養/蛋白質攝取不足

吸收不良、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或服用影響食慾、營養吸收的藥物者,營養或蛋白質的攝取量容易不足,因而肌肉流失。

疾病的併發症

受嚴重器官衰竭、內分泌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影響,導致肌少症。

肌少症的症狀


根據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的肌少症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到肌少症患者會有肌肉質量減少肌力強度減退生理表現變差等3種症狀,例如:手臂或大腿變細肌肉鬆散力氣變小容易疲勞都是常見的狀況,而根據症狀的多寡,又可以將肌少症區分為3個等級:

肌少症前期
肌肉質量低於標準
肌少症
要不僅肌肉質量低於標準,還有肌力強度減退或生理表現變差的情形。
嚴重肌少症
肌肉質量減少、肌力強度減退、生理表現變差等3種症狀皆具備。

這些症狀,又會使銀髮族容易跌倒失能風險增加;影響體內新陳代謝,導致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若同時有肥胖問題,甚至會導致肥胖型肌少症,比一般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症,失能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肌少症的檢測方式


那我們要如何判斷自己或家中長輩有肌少症呢?目前檢測肌少症的方法有肌肉質量測量、握力測量、生理表現評估3種檢測方式,適用於60或65歲以上的長者,以下分別為你介紹:

生理表現評估

以步行速度來判斷,若步行速度小於每秒鐘0.8公尺,表示走路速度不足,需要進一步檢測。

握力測量

使用握力器來量測握力,男性若小於26kg、女性小於18kg,代表握力不足,有可能為肌少症。

肌肉質量測量

肌肉質量主要透過雙能X光透視儀(DXA)來分析,男性若低於7.0kg/m2、女性低於5.4 kg/m2,則為肌少症的可能性就很高。

除此之外,小編要再跟大家分享3個簡單的檢測方法,即使一個人在家,也能夠判斷!

手指測量法

這個方法由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IOG)飯島勝矢教授所提出,只要用雙手的食指、大拇指,圈住自己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無法完全圈住,代表肌少症的機率較低;剛好圈住的話,機率居中,需要多加注意;若是圈住後還有空隙的話,表示肌少症的可能性很高。

皮尺測量法

將腿部衣物除去後,坐在椅子上且雙腳踩地,讓大腿與小腿呈90度,用皮尺測量小腿最粗的地方,50歲以上男性低於34公分、女性低於32公分,表示肌肉質量可能不足,跌倒的風險較高。

小提醒:測量時皮尺需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且不擠壓小腿,才能使數據更加正確哦!

坐站走試驗

這個試驗主要是了解受試者靜態與動態的平衡能力步態評估,以預防跌倒,而試驗內容為受試者從坐著到站立,走3公尺的距離,再返回原處並坐下。這段過程如果超過20秒,代表外出時建議由他人陪同,且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超過30秒則表示受試者有跌倒的傾向,必須盡快接受檢查及治療。

總結

透過這篇文章,希望有幫助你更了解肌少症,平時也可以透過這次介紹的自我檢測方法,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肌少症的困擾,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

至於肌少症的治療方法是什麼呢?歡迎閱讀下一篇:
老年失能殺手!肌少症的定義、症狀、原因、檢測方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