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簡單就能做到樂觀思考,也不用這麼煩惱了」妳不會這麼想嗎?如果會,那可能是受文章開頭的影響。
換個思考方式可以逐漸擺脫悲觀思考,在這篇文章將傳授妳「實踐樂觀思考」「習慣樂觀思考」。

對眼前事物不是只有一種看法


首先,關於事物的看法再來確認一次。也就是說「對眼前事物不是只有一種看法」。
要看事物好的一面、壞的一面都是自己的選擇。已成定局的事,該如何有利地把局勢拉向自己。往下一步前進。
“好運・壞運宛如刀。
握在刀鋒上、刀柄上、
決定傷害我們,幫助我們。”
詹姆斯·羅素·羅威爾(美國詩人)
針對同件事,握住刀柄對我們才有幫助不是嗎?

先在腦中「浮現樂觀」

實踐方法很簡單,對事情的發生判斷好壞前,先說出「出運了」或「太好了」。請先預想「成功了!!」(笑) 若是很難說出口的狀況,在心裡想也可以。就算眼前狀況,一點都不覺得「太好了」。
總之先說出口,再來自問「為什麼?」或「怎麼了?」。事實上透過這樣的「發問」,腦中就會不自覺地尋找答案。
眼前(不覺得好)的狀況→ ●●● →「太好了」
這●●●的部分一直是空白的話,大腦就無法冷靜。所謂「不填補空白就無法冷靜」,是大腦眾多特質其中之一,反向的利用它。
通過問「為什麼?」,大腦就會自動開始搜尋。從眼前事物,全力開始尋找證明「太好了」的根據。這時,保存於腦中膨大的知識和經驗中,會對應構成眼前事物「太好了」的要素。
這樣的話,「出運了」「太好了」的根據會出現在搜尋結果上。接著,大腦就會證明事物是「太好了」。
“把「出運了」當成口頭禪是件好事,這是真的。以日本第一繳稅大戶・斎藤一人為首,眾多成功法則書都寫到相同的實踐方法。不管發生什麼事,把「出運了」或「太好了」說出口。不帶感情地說,簡單就可做到。
一開始,會覺得沒科學根據,很可疑無法相信。筆者最初,也覺得這是什麼可疑宗教迷信之類的。但這方法不是精神上,而是以大腦性質、機能為依據,是有科學根據的。

新行動自動鍵入「習慣」系統中


接下來,要說點有關行動的「習慣化」。妳覺得養成一個習慣,最重要的要素是什麼?直接以結論來說,就是「頻率」。換個簡單說法是「做的次數」。
以往養成一個新習慣,比什麼都重要的是達成頻率。像是早起、慢跑、睡前讀書、午餐後刷牙、安排隔天ToDo事項。
要採取以往沒有的行動,一開始必須有強烈的意識。這只能靠妳「強大的能力」。

習慣就像滾雪球


在下大雪的早晨,請想像堆雪人的畫面。我們常把習慣比做「雪球」,在一開始 “習慣”就像小而輕的雪球,推它也不會順利從坡道上滾下來。
這時繼續讓它滾好幾圈,雪球會變大,最後跟自己一樣重的雪球就會開始滾下坡。滾動時,周圍的雪會依附在上面,形成更大的雪球。這樣的話,要停止它也很困難。
所謂習慣就像「雪球」一樣。
同樣,重複採取幾次新行動,自然就會學會了。「無意識會做那個行動」的那天會到來。像回過神後就發現自己在午餐後刷牙之類的。變成這樣的話,就成定局了。妳的新行動就已養成「習慣」。

樂觀思考也能養成習慣


到目前為止,這篇文章最想傳達的是,不只有行動,思考也能養成習慣。說明白一點,樂觀思考能「習慣化」。
比起靠感情在那東想西想,不如早點將樂觀思考,自動鍵入「習慣」系統中,實際能派上用場。總之就是養成「思考癖好」。
和神經回路、筋肉纖維一樣,越使用那部位越發達。相反,不使用的話,它會感到「不需要」而退化。換言之將思考回路的使用頻率增加,神經回路就像鋪路一樣越來越發達。

樂觀思考的實踐和習慣化順序

「我們知道越使用神經回路越發達」。實際上、「如何增加思考回路使用頻率呢?」如同前面所說。
1.說出「出運了」或「太好了」。
2.自問自答「…為什麼?」。
3.填補大腦空白處會自動搜尋,接著證明「太好了」。
對待眼前事物就持續在這個框架中迴旋。

最後,祝妳有美好快樂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