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別人做了什麼,會讓你氣得七竅生厭?還是有其他原因惹你不爽,不小心遷怒他人?

發怒時你會直言表達不滿,還是將怒火壓抑在心中?

生氣常常像是給人負面的印象雙刃劍,暴怒時失去理智的言語或行為傷害到對方,怒火過去,後悔與自責又對自己造成傷害。

相信你遇到過看似不會生氣的好好先生,發生了連在一旁的你都無法隔岸觀火的不公之事,他也能笑笑的泰然處之。

但是你會想成為不會生氣的人嗎?說到底,不生氣難道真的是美德嗎?

為什麼生氣?

如果你上街採訪一百位行人最近生氣的理由,大概原因百百種,難以一概而論。

生氣是人類呱呱墜地時就會的天賦本能,雖然小寶寶表現情緒的武器只有笑和哭,但是除非你相信有人一出生就多愁善感,知道傷心為何物,否則大概都是生氣的哭,肚子餓了、想要有人抱、想睡覺、覺得吵……任何一點點的不順心,嬰兒都只能藉由哭泣期待照顧者的大人們察覺他的心情。

生氣或憤怒出於本能,屬於人類的基本情緒。可是空穴來風,為什麼人類天生就要會生氣?

「感受到危險」是最合理的解釋了,如果生命有最單純的目的,必定是想盡辦法活下去,一旦死亡其他追求都失去意義,生氣只不過是自我保護的手段之一。感受到危險不一定是實際上的性命攸關,而是一種需求沒有滿足、現實不合預期的感覺。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及人類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當低階需求不滿足,就不易追求更高階的需求。當溫飽都成了問題,怎麼可能有賞花觀月的閒情逸致?

不只擔心物理上的生存受到威脅會惹怒你,精神上感受到危險就會成為下一個生氣的引爆點,被侮辱、不受尊重、所有物被剝奪……當外物侵犯到你所能容忍的底線,失去對價值觀裡重要事物的控制,就有可能點燃怒火。

因此,簡單講生氣就是一種「不滿」的情緒,並且因此激發某種想抗議的衝動。

衝動會使理智變成脫韁之馬,破口大罵平常不可能出口的字眼,甚至出手傷人的結局,才是千年來生氣被歸類為負面情緒的汙名化主因。

犯下大罪的恐懼

生氣或是憤怒,在西方神學中是人類的七大罪「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婪、暴食、慾望」,在佛教三毒「貪、瞋(瞋即憤怒)、癡」中也佔了一角。

因為智者都很清楚「憤怒」的危險性,即便他們能夠管控自己不被怒氣操縱,一般人卻很難做到,為了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不斷告誡人們忌諱憤怒。

於是人們還怕別人生氣,更害怕自己生氣。

  • 脾氣不好的人很難相處,搞不好怎麼被記恨的都不知道
  • 發怒的人像移動式定時炸彈,不知道接觸他會發生什麼反映
  • 惹別人生氣,表示自己觸犯到對方忍耐極限
  • 生氣表現於外,像在昭告世間自身的不成熟
  • 暴怒時控制不住自己,在人際關係中形成難以挽回的裂痕
  • 根深柢固認為「生氣不好」,將所有不滿往肚裡吞,自個兒生悶氣

諸如此類。表面上和樂融融,水面下卻暗潮洶湧,於是憤怒的負面形象與後果的懲罰深植人心,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憤怒無罪,傷害有罪

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情緒感染」,描述人類情緒就像網路發信器,會互相交流並同化的現象。強烈的情緒是會傳染給周遭他人的,歡愉、悲傷、平靜、憤怒……尤其是憤怒的情緒起伏非常激烈,更容易引起共鳴。

如果你有空觀察一個群體,比方說教室裡的同學、辦公室的同事、餐廳裡同一桌的顧客,你會發現大部分人會處於類似的情緒水平,好消息一同歡笑,噩耗傳來一同哀悼。

如果有一、兩人明明接近團體中心,卻絲毫不隨波逐流被眾人情緒帶動,我們就會覺得這些少數分子顯得格格不入,彷彿並不屬於同一群體。

前面也說過了,憤怒是人類在正常也不過的基本情緒。如果憤怒的心情無處宣洩而壓抑下來,最終情緒只能轉換成自責、焦慮、自卑、憂鬱。

因此你可以生氣,而且要學會生氣,否則不知好歹的人一定會大肆侵入你的邊界,將你的權利或幸福蠶食鯨吞。

那麼重要的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生氣?

表達憤怒的方式

拒絕

憤怒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對方侵入自己的忍耐邊界時表達拒絕。

你可想過為什麼拒絕需要勇氣嗎?因為我們自己都有被拒絕的經驗,理解被拒絕的心灰意冷,害怕人際關係因此疏離。

不過很明顯,要是不考慮扭曲或口是心非的性格,拒絕必是心中有所不滿,也就是憤怒的警兆。不懂得拒絕的人會違背心意遷就於人活受罪,然後又後悔當初沒有鼓起拒絕的勇氣,而事實上從這一刻起,你和他的人際關係便已出現裂痕。

但是只要拒絕,你活得自由自在,被拒絕的人也會明白剛才的是不情之請;而如果他還因此譏刺你小氣,正好看穿他的人格,你也不用再浪費時間與這種自斯自立者為伍。

不拒絕是生心裡的病,因為憤怒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對象存在。無論是不能、不會、不敢,使憤怒沒有出路,一是變成自責,選擇將錯誤歸咎於己;二是化為焦慮,明明不滿亟欲爆發,明明感受到四面楚歌的危機,卻是風聲鶴唳,長此以往會有害心神。

鼓起拒絕的勇氣,是學會表達憤怒的一步。

公正與平衡

一個人的容忍有界限,而且視對象不同會改變平衡點,或對某些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

比方說你和一個朋友出去吃飯,總是你請客,而你本身不拘小節,起初覺得偶一為之也無妨,但是每次這名朋友都各種藉口推託或假裝沒帶錢包,而且他沒有在別的地方幫過你的忙,久而久之傾斜的天秤終將以憤怒為名在你體內傾注拒絕的勇氣,助你決定不再與此人來往。

然而,這件事畢竟還是因為你的邊界被逐步侵入了,理應有危機意識、憤怒的反應。

那麼,見識到社會上的不公不義,比如說大學教授假造論文、立法委員濫用職權、窮人不受司法關照等等,為什麼有人會義憤填膺,恨不得出面打抱不平呢?因為我們天生崇尚平衡,希望建構出人人幸福的美麗世界嗎?

因為和自己毫無關係的事情而心情波動,可未必表示人性的無私和同理心喔!雖然這麼說有點悲觀看待人性,但是人類骨子裡殘留自私自利的基因,任何行動必定有相應的回報。

批判不道德,為素不相識的他人生氣或難過的價值,就在於增加自身評價,贏得眾人信任;批評雖然可能被本人聽到而生後患,但是相形之下根本不值一提。

但要就此貶低成假惺惺的偽君子,可能也太苛刻了!人心很複雜,就算有危險的想法,只要還沒付諸實行,沒有危害任何人,就不必背負罪責。對於能給社會正向進步的推力,沒有必要太過追究背後意圖,真意恐怕連行為本人都不見得看透徹,自不足為外人道,率直給予讚美和尊敬就好了。

就像憤怒一樣,沒有造成危害的憤怒,反而是釋放情緒壓力的正當管道。

面對強權

有時我們會碰見「不得不……」的情況,尤其是面對上司、長官、父母,你受制於經濟、法律或道德,勉為其難的聽從命令,一般情況下只敢當面唯唯諾諾,背地裡不甘不願的遵命,但是有朝一日發現自己應該生氣,或累積的怨氣不由自主爆發而出,斷裂的理智線會讓你跳脫的社會觀念束縛,或者解釋為獲得反抗強權的勇氣。

有自信的人才會生氣,因為相信自己的見解正確無誤,才對看不慣的事情怒火中燒,至於自己的見解究竟和社會共識相距多遠,就有多容易被打上自傲、脾氣古怪之類的標籤。

沒自信的人就跟不懂得拒絕一樣,最終只能自怨自艾。小孩若被父母師長等權力上位者教育成不敢反抗的乖乖牌,長大可能不知道怎麼生氣,不知道怎麼拒絕,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很容易落得與社會脫節的孤獨者下場。

發憤圖強,便是說憤怒能夠轉化為一個人的內在力量。

暴力

憤怒最簡單的表現方式就是暴力。

暴力雖然在今日看來相對極端,卻是最直接讓對方臣服,使不如意事符合理想的捷徑。不過有鑑於暴力對社會治安的破壞力十足巨大,為了尋求比生理更高階的安全需求,人們逐漸有將暴力歸類於惡的共識,「動手就是不對」的說法也在各式教育單位不脛而走。

不可否認,火冒三丈時用力揍枕頭、怒吼、搥牆之類的行為,確實都是舒壓效果拔群。也有比較和平的出氣方式,像是掃街購物或大吃大喝,唯一的共通點就是或多或少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兩敗俱傷。

如何控制生氣

聽過鯀禹治水的傳說嗎?鯀用息壤硬堵黃河之水不成,大禹用疏導方式治水成功。而生氣總是為了保護自己,所以控制生氣並不是強硬的壓抑感情,讓憤怒悶在心裡造成內傷,而是發現與解決問題。

但是憤怒是會引人衝動的,有時腦子一熱就脫口而出傷人的話語,回過神來猛然驚覺也許已經傷害到對方,所以在生氣的第一時間,首先是要冷靜下來,積存反抗的力量,引導至正確的方向。

常見幾種緩和情緒的方法不外乎倒數十秒、深呼吸、回想最有趣的笑話,如果沒辦法立刻讓自己抽身到另一個觀點看待事物的話,就先想辦法分心,從當下的急躁、震驚等強烈感情中跳脫開來。因為衝動之下的決定通常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而且很容易後悔。

等過一段時間,或是能夠察覺自己生氣原因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解決問題,有幾個做法給你參考:

  • 如果一年後或更久回想起這件事,自己會怎麼想?
  • 你所預期的糟糕狀況是否不切實際?有沒有更積極正面的可能性?
  • 針對「事」,不要摻雜「情」

結論

你在意,才會生氣。一旦毫不縈懷,也就沒有生氣的必要。

反過來說也是一樣,不會生氣的人,就是對任何事物都沒有熱忱吧!那是一種類似道家思想的生活方式,不用為許多雜事壓力所苦,未嘗不失好選擇。小說中若有情感豐富的主角,往往所在的世界看起來也多彩多姿;心緒起伏不大,看到的景物也會相形失色。當然無論如何選擇了怎樣的,都要有接受結果的覺悟。

正常人都有感情,就算是所謂的負面感情,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你也要學會接受生氣很正常的事實,讓憤怒幫助你治療內心傷痕。

祝你有個美好快樂的一天。